2021年11月23日和11月30日,由北京国际摄影周主办、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和中艺文旅承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影像北京论坛——清华美院摄影专业“博士问道”论坛分别举办了两场活动。作为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影像北京论坛学术活动的收官环节,两场论坛的主题分别为“当代摄影的物质性”和“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启示”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在中华世纪坛和中艺影像学校录制。
在主题为“当代摄影的物质性”论坛活动中,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博士研究生张樱瀚分别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世界摄影美学简史》的作者赵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学院任悦副教授,就”当代摄影的物质性的前后期表现“展开讨论。
关于摄影前期的物质材料特性,赵刚认为,从摄影的基本三大主体和三大关系角度——即被摄体、转换装置/介质和拍摄者的关系出发,摄影的物质性与材料属于转换装置和介质部分。被摄体经过这个中间转换装置的光电或光化学信号转换而成像,则图像难免受转换装置自身的特性影响,自带并呈现出这种中间介质的特性。他还谈到,中国摄影自2000年后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开始与世界接轨,尤其是在摄影古典工艺和大画幅胶片摄影等方面的形成热潮,但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特点。他表示,物质性与材料特性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展览部分均有体现。创作者通过对不同材料介质和输出方式的把握,为作品赋予独特的展陈面貌,形成创作者独有的艺术体系。在谈及当代摄影在未来创作方面潜在的新趋势时,赵刚表示,在未来,材料特性、巨幅照片和紧随新技术的图像生成方式(如数字建模)方向都将有许多创作和创新的空间和可能。
随后,张樱瀚与任悦副教授,以“当下的摄影书热潮现象”展开物质性在摄影后期的表现问题的探讨。任悦多年来在摄影书领域持续深耕。在访谈中,面对当下的作为摄影物质载体的摄影书乃至自制摄影书的热潮,任悦谈到,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数字化已经是主流传播媒介,但第一传媒和第二传媒时代并不对立,因而书籍以其自身的特性和价值难以被替代。尽管由于当下艺术书市集、摄影书市集等现象有一定热度,但自制摄影书本身并非新鲜事,而是伴随着摄影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她分析了当下国内国外摄影书各自的发展情况,并简要介绍了自制一本摄影书的基本流程和步骤,以及摄影师自制摄影书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在“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启示”论坛活动中,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博士研究生王适然与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教授冯建国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朱炯以“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为主题,探讨了摄影的技术、影像建构以及摄影教育问题。
《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作者斯特凡•格罗内尔视频回答了主持人王适然提出的问题。他认为,“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这一术语的出现与贝歇夫妇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学,以及艺术市场将贝歇夫妇与其学生的绑定密切相关。德国摄影历史中的“新客观主义”影响了“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发展,但贝歇夫妇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关注当下的时代,特别是笼罩在数字技术中的世界。他认为杜塞学派中广泛使用的巨幅照片不再是唯一与当代摄影关联的展示形式,摄影已经在艺术的话语中获得解放。但在20世纪九十年代,摄影与绘画之间存在着竞争,达布罗形式的照片证明了摄影也能同绘画一样,以巨大尺寸在博物馆中展出。但在当下,这一必要性已不复存在。
围绕格罗内尔的回答,冯建国教授与朱炯副教授从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中广泛使用的大画幅相机出发,探讨了大画幅摄影和摄影古典工艺在中西摄影历史中的发展脉络,认为摄影的历史不是一部纯粹的艺术史,小型相机的快速普及与大众传媒密切相关。传播学中的摄影与艺术语境中的摄影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而21世纪以来急速膨胀的数字影像凸显了虚拟性,大画幅相机却与之相反地凸显了物质性,大画幅摄影在中国的兴起是对数字时代的另一种回应。同时,就中国摄影界来说这也是对摄影技术与艺术理论的一次补课。
在影像建构部分,二位老师指出“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成员使用数字技术巧妙地篡改、重组、操纵了影像,这些看似“如实”的影像揭示了一个摄影的核心问题,即影像与真相的关系。摄影只能展现事件瞬间表象的真实,透过这一表象所了解的真相是有立场的,是被人们建构的。因此,照片并不能代表真实世界,而仅是一个来自真实世界的图像。与此同时,又正如一句阿拉伯谚语所述“表象是通往真相的桥梁”,摄影家所要拍摄的正是表象,事物的表象是各种深层力量的迹象。“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借用数字合成技术从而获得了一种创作方式上的解放。
二位老师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摄影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根基,做任何事情都是虚无缥缈的,但在互联网很容易就获取部分知识的当下,基础课的目的不在于传播知识,而是在操作和拍摄中打下认识摄影的基础。其次,摄影是什么的问题已被摄影可能是什么的问题取代,所以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与学生一起在丰富多元的世界中寻找、探索可能的议题。因此,教育的传承不是依靠老师自上而下的话语权,而是宽广、开放的胸怀和视野,这一点在贝歇夫妇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冯建国教授与朱炯副教授一致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摄影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没有坚实的基础,摄影创作难免空中楼阁。贝歇夫妇十分注重与学生一起探索摄影表达的可能性,这在摄影教育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文:信息艺术设计系摄影专业博士研究生 张樱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