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灏域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整机工程技术整合设计服务的开拓者,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类的项目进行创造性设计,对其硬件构成、框架结构、信息传达和操作使用等功能要素剖析重构,实现对产品开发最优化设计和最优化管理的目标。在通信、服务器、医疗、印刷、电力行业也积累了丰富产品开发经验和成功案例,是国内能够全面理解高端装备类产品整机功能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公司之一,其系统性设计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都值得借鉴。本刊对灏域科技创始人杜晓丹进行了专访。
杜晓丹
杜晓丹给人的感觉很像理工科专业的工程师,但却是正宗的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前身)校友,毕业于工业设计专业,同学们都叫他“杜工”,而他做的设计研究与实践也确实跟其他同学的发展方向不太一样。他曾是华为的通信设备产品的首席工业设计师,负责设计大型交换机等通信类设备,之后走出华为,成立了灏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整机装备类产品整机系统设计开发,成为中国整机工程技术整合设计服务的开拓者。 杜晓丹在1998年进入华为。那时正是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大型的交换机、路由器都是购买国外的产品,从代理开始,并借此获得研发新产品的契机,研制出中国第一代交换机CC08,后面整个产品线、交换机、路由器等相继全都国产化。杜晓丹认为,这与华为整个的企业理念以及管理意识、市场的前瞻性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成为他个人设计研究的起点。杜晓丹刚去华为的时候,工业设计只有5个人,后面快速拓展到50多人,成为一个很大的工业设计团队,当手机产品出来后,工业设计团队就更庞大了。 这种设计的拓展速度和时代是同步的。从2000年到2010年,正是中国通信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杜晓丹的团队在这个时期做了很多自主研发的创新实践,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思考与设计理想。设计研发通信产品设备让他着迷,他认为这个领域里有很多设计的内容,不光是工业设计,更多是工程技术范畴,但又需要设计的思维去创新,这成为杜晓丹一直坚持的方向。 在大企业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杜晓丹发现它像一个大机器一样高速运转,而设计师作为一个部件,必须跟上它的节奏。如果工业设计真要紧跟这部庞大机器的运作方式,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跟原来学到的东西或基本认知是相悖的,即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局部的创新之间会形成矛盾,局部创新会跟整个体系不合拍。比如大企业考虑的是成本、可靠性,但牺牲的是用户的体验和感受,这时反而对真正的创新造成阻力,因此早期在学校的那些理论和认知这时就变得更重要了。
“在整个产品体系里,工业设计被压缩得很短,只能通过设计师的努力慢慢影响,变成一个更完整的体系。作为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这样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或者在用户体验的角度和维度去发挥作用”,
杜晓丹总结了这个矛盾的困惑。
杜晓丹从华为出来,也是缘于一个契机,他们已开始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复杂的项目。当时的整个战略,就是从管道到终端的复杂设计,相当于是系统集成。因此,最初创业的不同的岗位,也必须要搭配好才能完成创意、设计、产品开发、验证一系列的工作。独立的设计公司是杜晓丹喜欢的模式,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管理和运作。作为灏域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杜晓丹希望设计师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3年,灏域科技总部在深圳成立,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以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为管理体系的设计公司,主要从事通信行业、服务器、装备、军工领域的产品设计。深圳的氛围活跃,利于设计公司的生长,在整个营商环境中,客户也大都是小型企业,在自然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很多新想法、新产品相继出现。专注于服务器领域则是从2009年开始的,当时接触到存储服务器、计算机这类产品,后来扩展到军工、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等领域,并通过了解客户需求,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定位。他们打造了浪潮K1关键主机系统,也是中国第一台小型机。(图1)
1. 浪潮天梭K1小型机
设计时间:2009年5月
产品介绍:浪潮天梭K1系统是国家863 计划“高端容错计算机研制与应用推广”重大专项成果,填补了国内高端服务器市场的空白。K1 超级计算机系统融入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计理念,实现了高性能、高密度、高可靠性等技术优势,硬件系统非常稳定。工业设计融合多种工程技术,使产品核心计算能力实现了质的突破。
2010年,灏域北京公司成立,也是重点做服务器。和深圳的设计环境有一些差别,北京客户群基本上是央企、军企和科研机构,产品开发更倾向于科研,对外观要求不是很高,以功能性为主。而深圳则以民用设计为主,要大量地投入市场,对外观和成本要求较高。因此,杜晓丹他们研发的实验性功能技术,比如解决结构、散热、强度、噪声、安装、快速维护问题,以及怎样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等,就成为北京公司这边重点关注的地方。
整机设计——系统的思维和管理
杜晓丹的设计理念与在华为的实践经历密切相关,“整机”这个概念就是华为首先提出的,后来成为业界通用的专业术语。杜晓丹当时在华为的部门就叫整机工程部,在其他设计单位相当于结构设计部,工业设计归在结构设计部下面。华为率先提出“整机工程”,是因为以“结构”来命名不是很严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中的产品设计而言,结构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杜晓丹把结构形象地比喻为骨骼,所有的肌肉系统和其他的循环系统包括血液系统都得依靠这个骨架支撑起来,用“整机”这个词来定义是最准确的。
在产品中,所有可见的东西都离不开中间这种结构的部分——即整机部分。一直以来,整机设计是对现有的这类产品——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计算机等的统称,便于去跟硬件系统做区分。整机设计就是从外观到内核的整体全包,它容易跟硬件系统混淆。但整机系统不是产品级的,是除了软硬件之外的结构部分,即机能部分。因此,灏域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高端机电产品的整机系统集成设计。设在深圳的试制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从概念需求开始一直到交付最终产品TurnKey服务,解决产品设计至量产前的全部技术和工艺问题。
对于这个领域,杜晓丹认为系统设计思维对他影响很大,以前他可能会比较片面或表面地看待一些问题,而现在更看重的则是系统的问题,这也成为一种习惯。在看一个产品需求的时候,从一开始了解到最后全部了解,中间的过程会差别比较大,必须要有系统思维的能力。整机设计相当于系统的思维和管理,它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像生物一样生长。从一开始的需求、架构分析,然后找到基本的整机架构方案,再到分解出具体的问题点,如维护、结构、散热方式,以及电磁屏蔽、走线等,这些都是不同领域的专业小组去完成的。各个小组的代表去参加IPD集成产品开发里面的一个工作流程,开始时要形成一个PDT——即产品开发小组。PDT小组也有市场人员,看到市场上有哪些新产品、新需求,用户市场在什么位置,开发部会马上定义出相关的硬件方案去实现它的功能,然后整机结构代表要看怎样快速满足硬件的要求。就这样逐层深入,每一个小组再分解成更小的团队,在自己的领域里去支撑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既定的目标,最后再插合在一起。
IPD实际上就是对于复杂系统的一个有效管理,杜晓丹形容它很像自然界的一些组织,其实蛮生态的。华为从2001年就开始建立IPD的管理体系,后总结成整机设计概念,灏域科技也延续了这套设计管理模式。IPD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够把很多问题汇总,在设计前期就能把它们暴露出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专业的人员能够及时地在需要的时候发言,告诉公司或者整个产品线、项目组最大的问题和风险是什么,并可以支撑决策机制。各个项目参数都有相关对口的专业部门人员,去判断相应的技术参数的可靠与可行性,这套机制像生态组织一样,是非线性的、即时调整的。
IBM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琢磨这种管理模式了,他们首先介入大型机领域,可以说是复杂系统的无人区。研究发现,需要一种组织机制把各流程串起来,在各个节点进行管理、管控,然后汇总、发散,这样就解决了有效地管控复杂项目的沟通、协调问题。
整个产品开发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杜晓丹认为这实际上跟工业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工业设计是一种统筹的思维方式,重要的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的方面这相对容易理解,但是在大的、更复杂的系统方面,就不仅仅是发现一个问题、想到一个问题这么简单了,而是必须汇集很多专业人员的知识,才能够发现和解决。因为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看不到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要先提出一个目标,目标明确之后,大家再想办法找专业的人员去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再去细分,抽丝剥茧中,隐藏的问题会层层显现。
协同的核心——系统结构工程师
整机设计关联了众多不同专业的学科,灏域科技的人员架构和他们的知识背景也是多专业跨学科的。作为整机工程部的搭建,除结构部门、工业设计部门、热设计、EMC和配电,最重要的就是系统工程师——即整机系统架构工程师,这个角色身兼多职,在管理流程上也要尽可能精简。杜晓丹再拿服务器来举例,所有的整机工程都在结构上体现了,包括外观、散热技术等,需要在结构上提炼想法,再用各种材料和工艺去实现。系统架构工程师不一定要懂所有具体的技术,如怎样去布局风道,硬件、风扇如何摆放等。而这些都需要先做专业的仿真,然后再由结构工程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设计。 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需要随时变通,但整个架构却不能变。首先,系统工程师需要了解客户的要求,将模糊的部分梳理成清晰、准确的需求。然后去做分解工作,确定各部分的职责和目标,相关联的人员就开始协同工作,进行各个阶段的评审。灏域科技现在基本上有三个评审点:
一个是方案评审,重点评审大的问题,但中间也有很多细节评审,讨论工业设计方案、结构方案、架构方案;
第二是详细设计评审,有数字化样机,包含很多细节部分的95%的问题都可以检出来;
第三是样机评审,即实际产品出来之后进行硬件的调试、调配、试装,这样,剩下的5%的问题也能够被发现。再复杂一些的产品,相对于之前的首样会再做一次正样,基本上问题也全都可以解决。然后归档,这个项目就已经完成。
与此同时,用户体验是同步进行的。灏域科技的客户领域涵盖的范畴是电子科技类,如计算机、服务器、通信等行业,还有轨道交通等也需要这种通信技术。杜晓丹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客户理念和设计思路都不对,没有系统性的思考,做出的产品非常粗笨,而且浪费时间、浪费成本。还有现在的机器人、智能装备,都需要相应的整机工程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现在国内做此类产品原创研发的不多,基本上都还在仿制国外。杜晓丹希望去做这些前沿性的设计研究和组织方法。因为未来很多行业都将会面对这样一个阶段,会需要这些原创的系统性的方法、工具和组织方式去支撑。
还有一些客户,项目是为他们的要求定制的,整个产品的结构件也不能借用,零部件的库存会越来越多。这里面涉及公司的管理行为,他们缺乏平台化的规划。要形成有效的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即平台化、模块化的管理,就要把这些通用的、标准化的东西规范出来,指导产品线去进行产品开发的设计限制,必须完成产品创新过程当中的一些通用性、模块化的设计。 TurnKey模式就是交钥匙工程,帮助客户完成的不光是前期方案的解决和产品性能的满足,最终要做到产品交付的一站式服务。很多设计公司往往只是做前端的一些方案,有些设计公司甚至连结构都没有,就是只做造型的部分,这显然不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杜晓丹团队帮助客户去组织从前到后所有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这样就从专业的角度为客户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个和整机设计有类似的地方,是整机部分细化到一定程度的交付结果。
TurnKey模式实际上主要是帮助客户从关键节点上搭建过去,因为这些不能隔墙抛物,很多问题客户自己解决不了,设计阶段必须得去打通这堵墙,进行细节上的沟通和把控,尤其在前期样机阶段。工业设计跟结构这边也有交接,需要把一些不确定的、非参数化的东西变成参数化的。在确定方案之后,需要做一次这样的转化。这些交接都很重要,在团队中,需要很多协同工作,所以在前期方案阶段,结构工程师是要参与同步评审、同步讨论的。因此,协同工作中最核心的人员就是系统结构工程师,他要在前期进行方案阶段的工作,并弥补工业设计师经验不足的地方,保证产品各种方案都有落地的可能性,降低风险。(图2)
2.TurnKey 服务模式
TurnKey 服务模式是帮助用户实现科技成果产品转化的重要手段,是整机系统开发的标准路径,也是产品创新过程,工程化能力在项目的概念—方案—工程—验证—测试—生产全流程的创新环节中发挥聚合作用。
灏域科技目前没有往民用设计上走,还是进行整机结构的设计服务,杜晓丹和他的团队未来可能也会打破这个界限。未来设计的边界会模糊,系统也会更复杂,这也是他们一直在琢磨和探讨的问题。
技术能做什么——设计的应用场景
当新技术产品研发出来,它应用的场景也是很重要的,能够运用在什么地方,是需要被发现的。杜晓丹团队所做的是前期对技术的研发环节,其后工业设计在介入的时候,作用是拓展更多的应用。比如现在有很多机器人,无论是履带式还是轮式,将来会在哪些领域里去使用?技术只是把这个东西实现了,使它能够行走,能够去识别、避障,但应用在不同场景中又会碰到新的问题,需要满足更具体的功能要求,这就需要工业设计去做相应的研究。
杜晓丹现在给客户做的一些设计工作,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做一些市场的前期研究,帮助客户去做前期梳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看这个功能应该怎样去定义更好。杜晓丹认为,设计思维介入下的这种研究可能更有实际效果,会看到实际应用之后的问题,能够在预想到“将来会是怎样”的问题下,现在就去进行判断和解决。比如给电力行业做的20千伏高压线的维护,普通的机器人是不行的,它需要抗电压非常高,需要有保护层,杜晓丹团队给他们进行外观结构设计时,就要考虑材料的使用问题,寻找更强的、密度更高的绝缘性材料,也找了很多实验室去做研究。因此,像灏域科技这样的设计企业,同时也在反向推动着做材料研究的团队去研发新材料。很多时候,是设计研发之后,才会有更多的应用。这也需要系统性设计思维从专业的角度去发现、提供这种应用场景。现在技术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产品也跟着迭代。产品就是这样,随着技术的变化,它的使用方式也会被改变。
灏域科技获过很多国际设计奖项,这其中很多的设计过程与对问题的解决方式让杜晓丹难忘。比如获设计红点奖的Perception动作捕捉穿戴设计,主要应用于影视制作和游戏行业的人体动作数据采集。戴上这些设备之后,能够把人体包括手指、关节的细微的动作采集到输入电脑,形成一些动态数据,这样就可以进行二次创作。比如创作游戏或影视人物,替换他的形象就可以应用于这个场景。同时,设计团队不断提高设计创新标准,实现了捕捉设备各节点与身体关节的完美贴合、适用于不同身体尺寸的人来穿戴,使产品穿戴更加舒适、便捷、完整,还实现了全无线、超小型、低能耗、实时动作数据输出等产品功能。这也是一个成功的众筹项目,整套的可穿戴的传感器产品,在美国Kickstater众筹了57万美金,还创造了Kickstaterzhon中国区设计作品的众筹纪录,成为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典范。整个设计和生产都是灏域团队协同组织完成的。(图3—4)
3—4.Perception 动作捕捉穿戴设计
设计时间:2014年
产品介绍:在Perception 项目中,灏域设计团队不断提高设计创新标准,实现了捕捉设备各节点与身体关节的完美贴合、适用于不同身体尺寸的人来穿戴,使产品穿戴更加舒适、便捷、完整。同时实现了全无线、超小型、低能耗、实时动作数据输出等产品功能。
诸如此类的设计应用点,在灏域科技这里还是相对比较小的设计,这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但它也可以拓展。比如像动作捕捉这个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运动领域。比如高尔夫球训练,只要采集的动作是比较标准的,要求是规范性,就可以捕捉标准动作输入电脑,把球员训练的动作进行数据采集后,与标准动作进行对比,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各个数据,比如他挥杆的速度、角度、力度,跟标准的差异在哪里,这样就有更详细的数据,更准确地告诉教练怎样去纠正球员的动作。这个在海外市场已经投入应用,有专门高尔夫球训练的教练购买过一套这样的设备,带十几个终端,球员在异地训练都可以使用,可以进行远程训练指导。在疫情期间,这样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如更加复杂的音乐远程课程,通过线上教授乐器弹奏。尽管这种动作与姿势及那些特别细微的部分很难去明确地捕捉到,但也提供了一种线上教学的可能。 在疫情中,杜晓丹觉得最大的变化是线上的一些业务越来越多了,那些曾经可有可无的线上服务模式,在疫情之后变成必需,而且是强制的要求。他现在也在做线上的一些业务,把正在开发的一些产品模型线上共享。疫情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设计和产品上,还有组织方式的变化,比如现在的云平台,就是未来会把需求、设计和工作组织都放在线上去组织,这样可以把很多设计资源进行扩大。杜晓丹认为,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和松散的专家人员调配也是未来的趋势。、 在发展方面,服务仍然是灏域科技现有的传统的方式,未来也有可能在某些尖端领域找到合适的产品契机,比如在机器人这个领域,他们也尝试去做某个具体行业的应用。在节能方面,杜晓丹和他的团队也在研究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领域,去做产品开发或者技术整合,当然前提还是基于他们现有的专业领域和经验。他的工业设计团队一直努力了解和整合更多的应用技术,以结果导向来引导产品的开发,规避被技术牵引或者视觉感官的误导,尽可能提高产品的真实使用感受和使用品质。(图5—9)
5. 电动汽车充电户外柜
设计时间:2016年1月
产品介绍:此款充电桩体现了电动充电柜绿色环保的概念。操作简洁便利,标识指引性强,功能和视觉集中在中间区域。设计整体采用钣金件,中间屏幕和刷卡区域采用塑胶件,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增加局部塑胶模具体现细节和品质。此产品采用机柜底部迷宫进风,打开门在机柜底部维护防尘网后出风,右侧面设有出线口和绕线架。充电时指示灯显眼,这使用户可以轻易地了解充电的工作状态。
6. 浪潮8 路天梭TS850服务器
设计时间:2010年1月
产品介绍:依托“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成功推出国内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八路高端服务器“天梭TS850”。该工控机箱实现8 个系统层面的自主设计,具备7 大关键特性,拥有超过20项RAS 特性,作为信息化战略重要装备和云计算核心服务平台,将广泛应用于银行交易结算、证券定价交易、电力调度、民航空管、超级计算中心、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关键应用。
7. 便携超声仪器
设计时间:2016年2月
产品介绍:此款便携式超声诊断医疗设备整体采用流线型设计,适用范围以A 超、B 超诊断为主,产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而且屏幕可向右向上翻转。
8. 巡逻巡线机器人
设计时间:2016年
产品介绍:此机器人定位电力行业巡逻巡线的功能,采用模块化整合设计,避免了现有其他产品整个布局零散、琐碎的状态。车身设置避让急停按键,顶部造型上突出云台的位置感,腰部突出整个灯条的作用,分为转向灯和照明灯。
9. 移动电动汽车充电桩
设计时间:2016年
产品介绍:为解决新能源小客车在无固定车位或电力负荷紧张的停车区域充电难的问题,灏域科技特研发设计了这款移动充电桩。它可以不受车位限制,支持快速充电。工作全过程都是通过遥控设备来控制充电桩的操作,实现电动汽车智能化充电。
向自然学习——设计系统性的自然规律
系统设计思维在当下各个行业的创新活动中,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已经常被用到,在工业设计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设计的对象其实就是系统本身,所谓的产品设计也是系统中的产品设计,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脱离系统独立存在。我们评价一个系统的好坏,不能单一考量产品外观好不好看,而是要考虑产品所处的年代、技术条件、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生产能力,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技术和设计是一对孪生兄弟,互补互助,系统构成的逻辑恰恰是由技术和设计这两者的力量决定的。在不同的时期,设计和技术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设计可以将技术作为一个基本单元,像搭积木一样将单元整合成一个功能体,最终形成整体感很强的、独立的单元体组合关系,这就是系统。
“在设计这个人造的系统里,所谓的系统设计不是自然生长的,而是人造的一个模拟自然的方式。开始阶段是快速建立起来的,这里面就需要一些非自然的手段,所以肯定有一个源头——就是核心。只不过,要是这个系统合理,能够仿自然仿造得最科学,那么它的生命力就会长,也会更准确。否则可能很快就会出现问题而夭折,或者有些方面先天不健全,这个系统就会崩塌了”。
“系统越完美,越容易出现整体性的崩塌”。杜晓丹在实践中也在思考,他觉得真正要说到完美的话,应该是考虑到了这个系统的生存能力,并及时修正。 而“设计”这种造物系统怎么样跟人的主观生命系统进行连接呢?当人的因素在造物中逐渐抽离,人的主观还会控制吗?在杜晓丹的研究中,他关注到,这需要去组织革新,而组织上的不断迭代还是要靠人。虽然现在一些软件工具越来越先进,可以通过模拟仿真来进行前期预判,但真要上系统之前,还是要去真实地测试与认证。在产品的开发阶段,为了降低成本,所以必须要有前沿性的一些研究,就是预判,要运用到各种仿真工具,包括可靠性的仿真软件、仿真工具。(图10)
“比如我们当时做天河二号的时候,大型尺寸的PCB做不了,没有地方能生产出来,生产遇到局限。这就是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而且也太重,加上冷板和很重的铜材散热器,有100公斤,很不好维护。所以我们就给它分成两块,但又遇到连接问题,因为分两块,里面的电路板就不通了,会影响它的速率,我们又开始做一个结构,把这两块板子分别插进去,有一块板子可以进行结构的旋转,经过旋转把它平移,里面有齿轮,让这四个连接器对起来,在里面拼成一块整板,这样就解决了速率的问题”。(图11)
10. 用可控制的手段,在可控制的环境,以可控制的指标进行工程仿真
11.“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设计时间:2012 年5月
产品介绍:“天河2 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是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其结构设计、ID 设计、热设计均由灏域科技自主研发。“天河2 号”计算密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以高密度高精度结构工艺为例,在体系结构、微异构计算阵框架、系统容错设阵列、高速互联网络、加速存储架构、并行编程模型与框架、加速存耗控制技术以及高密度高精度结构工艺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
因此,在复杂性的设计中,一些问题是用局部传统机械的设计来解决的,传统的方法有它的智慧,在技术迭代中会显现出来,当然,这也是由于人在系统中发挥的核心作用。这是当时杜晓丹的工业设计团队提出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他们的专利。于是这个叫CPU+GPU异构的架构就实现了,否则整个项目全都无法往下进行。类似的,在很多细节上,或者在次第层级中,都有一些问题点,解决之后才能够往下进行。
自由的设计土壤——创新的生态机制
杜晓丹现在跟高校合作,在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承担了一些教学工作,把一些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将适合的部分给学生进行讲解。他现在感觉,整机系统设计在设计教学上还有一些障碍,因为有些东西不能太细,如理工科那些太专业化的内容学生听不懂,可能也用不上,但那些方法性、理论性,以及思维方式的内容,还是比较适合工业设计教学,也值得分享的。杜晓丹将这些整理,进行思维与方法、协作方面的讲解,与学生探讨。同时,杜晓丹也与东莞的清华研究中心合作,孵化一些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帮助他们在工程技术上做相应的支撑。在工业设计这部分,也帮助他们做一些应用场景上的分析研究。比如四轴机器人怎样形成平台,才可以应用到各种市场和需求去搭载不同的应用模块。杜晓丹认为,现在缺乏这种创新的机制,而工业设计最大的价值是能够联合应用研究和方法去整合一些技术,但这些技术对于院校目前来讲,缺乏一种共享的机制,信息并不是很畅通,都停留在概念阶段,不落地,有一些专利也不是很容易去利用。如果能够从这方面突破,那么会更有利于创新,很多新产品也不一定都由大公司去把握。
“现在很多大企业有资金、有能力,也在做孵化的事,比如华为,现在有很多专利也跟各大院校、通信行业合作,去做很多研究,其中原创的部分也可以有很多是落地的。但方式也不一样,大公司基本上是在大战场上去做,而小战场他们是回避的,但往往真正的创新是在小战场,也许只是一个人的想法,敏锐发现灵感的地方。如果有机制让他可以找到相应的资源,他的想法就可能实现,并可以快速找到投资人,把团队快速组建起来,继续向下尝试和推进。即使失败,至少这些想法经过了尝试。这种机制在国内还是比较欠缺的,必须是大集团、大公司才能够去联合院校相应的一些资源,如果从小的创业者角度来看,是很难的”。
杜晓丹认为,要在局部做一些努力,从相互信任开始,去做更多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他正在协同东莞松山湖一带打造一个创新高地,周边都是制造业,想带动这些制造业升级转型。其他的一些技术资源、院校资源都要往那边去,特别是创新、设计、科技的资源,杜晓丹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 目前,从专业来讲,杜晓丹最关注还是机制问题,即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生命力是自然形成的,应该形成有利于创新自由生长的机制,没有机制就没有土壤、没有环境,也就不能创造持续的创新来源。这也是其他企业同样担心的问题,其实就是搭建非常简单的一些机制。“创新同样像系统一样,要向自然学习,给它们一个更自由、更宽松的环境”。
本文发表于《装饰》2021年第5期,原文名称《向自然学习——灏域科技创始人杜晓丹的系统性设计实践》,文字有删减。
作者:赵华、贾珊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