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通过对教师开展专访、深度对话,呈现清华美院教师群更加全面、多维度的的学术主张。本期推出雕塑系主任、教授董书兵。
董书兵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总是体量巨大、气势磅礴、视觉震撼,不论是《大地之子》,还是《风语者》、《无界》等,当这些艺术作品被置于广袤的自然风貌与场域中,会产生一种与城市空间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张力,因此也突显出环境对于艺术作品展示的重要性。此次艺术节中他为观众呈现的作品为《大地之子》,下面将通过采访对话,以及策展人、出品人评论等多维度地呈现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思想。

「青绿无边—桂海晴岚艺术节」展览现场

董书兵参展作品《大地之子》

董书兵
1993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现任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雕塑系长聘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际雕塑中心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曾竹韶艺术奖学金”评委;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普通纪念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币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初评、复评委员;《雕塑》杂志编委;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参展作品

《大地之子》桂海晴岚公共艺术节碳钢


艺文力 对话 董书兵
(采访素材来源于IY studio艺术影像)
Q=艺文力 A=董书兵
Q:
您曾经说过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一个生命的价值,您是否能分享一下,您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
A:
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提的,我觉得很有意思。生命这个概念无非是两种定义,一种是物理的生命,即我们从出生就知道我们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我觉得还有一种人是通过不断地劳作,从事他能够把握的一些工作,或者是兴趣爱好,然后去创造这个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转,一直存续在这个世界上。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一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但是你所做的事情会作为历史的痕迹或者时间的痕迹留存在世界上。

Q:
您在介入户外的环境,比如戈壁这种地貌形态中去创作的时候,是否会强调场域或是在地性的创作,在您看来场域、空间对艺术家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A:
其实雕塑就是空间艺术,所谓的在地性是一种非常多元的地貌形态,可能是山脉、平原、丘陵、戈壁,或者是公园。在这种多元的空间当中,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你的作品适合某个区域来完成,也有根据特殊的环境进行发挥和创作的,它们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一些命题的创作是从当地的文化当中去汲取一些元素来进行表现,形式有很多,我觉得这可能要根据艺术家自身的这种条件以及喜好、阅历,来进行创作。还有一些艺术家,可能他只做架上的创作,也做得非常好,但是空间这个词语的涵盖面是非常大的。
Q:
提到您作品,肯定绕不开“大地之子”这个形象,您当时是怎么找到这个孩童的形象的?怎么找到您心中最满意的形象?
A:
做“孩子”是因为我毕业以后工作了,另外也是我自己的一个追求或者是方向,不是因为要做“孩子”,而是因为要通过某种方式回归到架上,然后在做一些架上的研究,“孩子”只是我作品中的一个题材。选择这个题材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有孩子,自然而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孩子与成人不同的特质,开始尝试着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的创作语言和方式。“大地之子”的作品从六、七十公分的模型,到四、五米高,再到十五、六米高,这个过程的转变,实际上也跟我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近二十五、六年的时间,我一直带学生,经常游走西北和河西走廊,所以对西北的土地比较了解和熟悉,也是一次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开启了“荒野艺术计划”,之后开始在戈壁滩上完成一件一件的作品。我的作品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空间、环境、地形,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自然气候等展开创作的。

Q:
在您多年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是您一直反复在思考的?或者说在您的作品中,您更希望传递出怎样的精神?
A:
这就要从一开始说起,最早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制,或者是再现,但是随着自己年龄不断地增长,也慢慢意识和认识到这种作品除了再现、提升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创造。我经常我的学生说,过去我们对于艺术创作都经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对这句话的定义做了一下改变,叫“艺术源于生活,去创造生活”。

Q:
像您“大地之子”的作品是在戈壁滩实现的,用到一些数字技术、科技手段,这么大的体量的作品是如何实现的?您是一个喜欢尝试和敢于突破的艺术家吗?
A:
我觉得好多艺术家都是这样,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其实运用数字技术也算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其实每个时代都有科技发展所给带来的促进,所形成的新样式。比如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在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现了陶器,在烧陶土的过程中发现了青铜。所以科技的发展对艺术的发展是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大地之子”就是一次比较完美的尝试。从开始做模型,然后数据扫描下来,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调整和分块,再用三轴的机器进行雕刻,最后运到现场进行安装。虽然之前人们也在运用这些方法,但是如此巨大的雕塑,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尝试。

Q:
对您个人而言,雕塑本身的语言吸引您创作这么多年,与其他艺术媒介相比,不同之处在哪里?
A:
我觉着雕塑跟其他艺术形式都不太一样的,且最重要的一个形式是它放在那,你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尤其是一些经典的作品,它们会永远矗立在那,你只要不是人为去破坏,它们会永远矗立在那,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痕迹,一个城市的名片,成为一个民族可以自豪的东西。
Q:
您觉得当雕塑融于桂林山水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A:
实际上雕塑或者公共艺术作品,会干预环境,这是必然的。但适不适合,在某种程度上跟创作和作品本身有直接的关系。总体来说,桂林的自然环境、山水,都是名扬天下,艺术品的介入是我们当下对艺术创作的一种态度和认知。作品的存在,实际上会给环境增加一个层次,也使人们进入这个空间以后能够放慢自己的脚步,在欣赏优美的自然环境时,看到艺术作品也会驻足、观看、欣赏,以及思考,就是给环境注入了一种新的生机。
Q:
您如何看待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A: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室内架上艺术,它们通常在美术馆、画廊中展示,另外一种就是公共艺术、环境雕塑,在公共区域进行展示。实际上公共艺术或者环境雕塑也不是现今的产物,在历史上,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创造与建筑、景观、人们的诉求等进行针对性的创作。作为既不能吃,又不能用的一个物体来说,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


董书兵其他代表作品

《大地之子》
甘肃省瓜州县
红砂岩
1500×900×430cm
2016

《浮》
碳钢不锈钢
370×160×250cm
2013

《觉》
不锈钢
230×250×370cm
2013

《风语者》
甘肃省瓜州县
钢管、卡扣
3000×3000×900cm
2020

《无界》
甘肃省瓜州县
不锈钢管、卡扣
60×40×21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