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年会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共同举办,届时,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广西等全国各地多所高校与设计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将齐聚一堂,分享成果,交流思想。同时,2020年度优秀论文的作者亦将特邀参会,并进行表彰,颁发优秀论文奖证书。
“设计研究新范式”这一主题的提出,已历时三载,杂志社亦已编辑出版了三本文集。本届年会提出“在地性”这一主题,而非“地域性”或“本土化”,包含多种考虑:首先,“在地性”(Localization)本身已具有本土化的含义,即希望在当前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凸显设计研究的民族、地方以及区域的差异性定位;此外,与本土化、地域性相比,“在地性”在词义表达上更加微观、更为日常,传达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立场和态度;最后,“在地性”的中文表述亦有设计研究扎根大地、理论思考立足实践的隐义。因此,“在地性”的提出,希望能够作为设计研究的一个思考维度来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进而以此为支点,寻求彼此之间的沟通以及视域之融合。
年会信息
2021第四届《装饰》学术年会
年会主题:
“在地性”
主办:
中国装饰杂志社
广西师范大学
承办: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时间:
2021年4月17—18日
年会议程
演讲嘉宾及演讲内容
吴 琼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长聘教授
演讲题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在地”性》
内容简介:当前,计算无处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所处的环境常常存在于真实和虚拟相交的世界里,在这个新的场景中,情感与体验成为“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信息与交互设计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报告将探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在地”“入场”的设计,如何整合可视的与可感知的设计提供新的体验。
魏浩波
西线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演讲题目
《 “地点”+“仪式”的象征性结构——映射乡土世界的助记符系统》
内容简介:西线工作室通过中国西南亚文化圈乡土带的长期实践与观察,逐步发现“地点”+“仪式”象征性结构系乡土族群共同体社会神话想象转化为具体存在的运作框架, 进而尝试将隐藏在“地点”背后的疆土、物候、地域、聚落等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环境层次关系,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联清晰地呈现出来,进而探索将族群共同体的“仪式”习性,当代知识生产系统等方面的内容相结合,共同建立独特的“共同体公共生活模型——族群‘仪式助记符结构’(共识历史)+活化‘记忆’载体+当代文化知识再生产发生器+‘地点’”的亚文化圏层+普世社会二元结构相互共生制衡的特殊的共同体模型,并将之贯彻到具体实践中,由此产生“远古重器”的水文化中心与行“赶火”礼的彝文化/游客中心的实践,以期为西南乡土带当下的“在地性”实践提供某种方向性的突破。
谢亚平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演讲题目
《被扩散的在地性:乡村手工艺村落研究中的困境与反思》
内容简介:以四川夹江传统手工造纸村落——马村为研究对象,从手工艺的技术文化体系入手,系统梳理该地2009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的手工艺发展模式、工匠群体的价值变迁与经验延伸,反思在全球化在地化背后在地性研究中的困境,以及工艺变化背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痛点和机遇。
宁绍强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演讲题目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坭兴陶创新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广西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产品市场覆盖率小,并没有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理念上长期以“工艺礼品、艺术品”的产业定位,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且受阶段性的国家政策及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而停滞不前。建立坭兴陶产品发展的创新体系,以坭兴陶的文化资源为资本,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探讨出一条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需求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道路,坚持以产品创新带动企业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保留坭兴陶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同时,需要建立系统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创新发展模式基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前提,确立坭兴陶发展的创新理念、方法、实践路径,提出和建立坭兴陶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路及创新路径,探讨坭兴陶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何疏悦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
演讲题目
《从社区花园到城市印迹的缓步生长》
内容简介:基于近期在《装饰》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以西雅图P-Patch社区花园半个世纪以来的建设、发展、管理制度为主要陈述框架,结合个人2019年在西雅图实地调研的经历,讨论分享P-Patch项目从社区花园到社区营造最终帮助实现城市社会关系、生态关系重组的生长历程。探索微观视角下,城市以社区花园为契机、增强空间的识别性、实现空间活化、优化传统治理模式的全球本土化实现路径。
魏 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演讲题目
《近代上海法国公园与“公园地”住宅研究——“他者”视角与空间视野》
内容简介:以上海法租界标志性地段法国公园及其西侧的“公园地”项目为例,分析西方侨民是如何在上海建立起代表他们自身文化的城市空间,该区域又如何在上海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尤其是在城市房地产压力下,逐渐转变为一个多元的城市街区。这一区域的文化融合与空间演变饶有趣味,是研究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样本和弥足珍贵的城市遗产。
何潇娴
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演讲题目
《漳州戏曲年画的特点与形成》
内容简介:漳州戏曲年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具有以连环画形式为主且构图考究、背景设置真实具体、重视叙事情节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均可追溯到其形成过程中同省的建本插图造成的影响。其中多地共享的戏曲题材在年画图像上的区别显示出传统木版年画的在地性。
陈 泓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
演讲题目
《实践教育践行社区服务——源于景观设计教学的实验与思考》
内容简介:近年来,在景观设计领域,社会创新设计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服务、社区复兴、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景观设计系在社会创新理念下开发的“设计与建造design/build”系列课程的内容、过程、经验与成效的解析,结合对我国景观设计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理解,本文以2020ASLA学生奖/社区服务类杰出奖“蔬心乐园:老年人和社区幸福空间”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教学团队在实践教育融入社会服务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将景观设计的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融为一体的可能性,进而实现以景观设计专业能力投身社区服务,重塑社区形象、激发社区活力、实现社区赋能。
张书铭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演讲题目
《中国东北近代建筑装饰面砖材料的“在地性”考察——以条纹面砖和白色釉面砖为线索》
内容简介:早在1902年,德国建筑师泽尔(Ludwig Richard Seel)在设计旅顺华俄道胜银行时,第一次在东北地区,乃至中国使用白色釉面砖,随后他在上海、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也有采用,随之引发了白色釉面砖在东北流行,成为当时建筑“现代性”“先进性”的标志。到1923年美国建筑师帕克(Walter H. Parker)在设计大连满铁医院时,将条纹面砖引入东北,由此掀起了第二次面砖流行的浪潮。两种面砖特征鲜明,极易辨识,分别舶来自欧洲与美国,在传播过程中都被当时的日本殖民建筑所接受,但在本土化进程、区域差异、接纳态度和诱发事件上却存在强烈的反差。讲者以两种面砖的材料、技术、拼砌工艺等工科角度切入,从纹样、肌理、样式等审美角度分析,通过面砖案例的收集、传播路径的还原。挖掘材料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跳出“殖民的窠臼”,揭示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材料、技术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在地性”选择和文化态度的微妙变化。
参会方式
出于疫情防控考虑,本届年会现场与会者采取邀请制,其他与会者将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参会。具体方式将于近期在“装饰杂志”公众号上公布,敬请关注。
(来源:装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