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通向未来世界的教学|清华美院积极探索艺术教育融合式教学
2020.09.23

什么是融合式教学?

“融合式教学”,英文为 “Hybrid Interactive”,缩写为“Hy-in”,意为“混合式的互动”,特指“线上线下实时互动融合”的教学方式。这是清华大学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提出来的教学场景解决方案。

各系教师进行融合式教学现场演练

“融合式教学”不同于“慕课”、“混合式教学”、“网课”,它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位教师的教学如何同时兼顾现场的学生和线上的学生?从传统的“教”与“学”所追求的标准来衡量,这是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特别是“注重身教胜于言传”的造型艺术类课程?

毫无疑问,“现场”的教学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点毋庸赘言。新兴于网络时代的在线教学拓展了教育的边界,使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更便捷更立体地获取专业的知识。因此也促进了“现场”教学的转变:由知识的传递逐渐向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和学生体验式学习的转变。

各系教师进行融合式教学现场演练

融合式教学的现场,教师是否能确保老师与在线学生、现场学生与在线学生以及三者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性、是否能增强远程端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这可以用来衡量融合式教学的质量和价值。保证线上线下实时都可以看得清、听得见,这是目前必须解决的第一步技术问题,不同学科的教学场景需要选择不同的、最有效的直播平台和直播设备。经过不断的教学实验,这个基本要求会解决的越来越好——包括造型艺术类课程。助教的重要性也在凸显:教师专注于教学本身,而架设线上线下实时互动的桥梁就要由敏捷的助教来完成。

技术的进步会帮助在线学习者更加贴近现场,确保了线上线下的流畅沟通,融合式 的“教”与“学“就有了无限可提升的空间。如何让融合式教学变得更有品质?教师应首先改变心态,去研究如何能达成有效交流的现场氛围。这大概是“融合”的目标,对答案的探索通向未来世界的教学。

闫辉

绘画系副教授

校融合式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

清华美院融合式教学总动员

为保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实现教学全覆盖,新学期清华大学全方位推进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所有应上、能上的课“一门也不能少”,身在校内外、国内外的所有师生“一个都不能少”。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积极响应。9月10日上午,美术学院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了由学院全体教师及教务办公室、实验教学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的2020年秋季学期融合式教学暨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月动员会,并邀请了清华大学在线教学专家指导组成员、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钱静进行融合式教学经验分享。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钱静做“融合式教学”经验分享

院教务办在保障夏季学期课程线上开展的同时,联合实验教学中心和物业,提早着手排查全院教室和实验室的设备和网络情况,并根据学校秋季学期教学工作方案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全向麦克风,以便教师们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学院全体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融合式教学培训。鉴于美术学院绝大部分课程需在美院专业教室开展,在教务办公室的组织下,自9月8日开始,任课教师有序前往上课教室进行试授课,教务办、各系和物业相关部门共同提供教学条件保障。

2020年秋季学期,美术学院共组织41名校级助教、245名院级助教和42名课程辅助志愿者,上岗助教和课程辅助志愿者均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线上培训学习,配合授课教师完成演练和试授课环节。

来自美院的融合式教学方案

闫辉:美院的融合式教学特点

闫辉,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绘画系副教授

一. 美院教学的特点与需求

美院教学总体围绕视觉艺术展开,包括艺术史论、造型艺术和视觉设计三个方面。除艺术史论会出现200人的大教室授课场景外,其他均为小班授课,学生人数在12-40人左右。授课场景以讲授、讨论、演示为主。教师与学生需要通过语言和行为的深度互动来完成“教”与“学”的过程。

二. 美院融合式教学的基本特点

1、基本上在本院系的专业教室和特种实验室完成教学。

2、需要教师根据授课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工具,如授课平台与直播设备的选择。前提是保证所有学生(现场和远程的学生)可以听得见、看得见。

3、对直播的清晰度,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有更高的要求。

三. 2020年秋季学期美院融合式教学方案设计

(本方案意在提供一种符合美院教学特点的、可以落地的融合式教学思路。)

授课场景一:教师讲授

第一步,教师在实验室以个人电脑连接电视大屏幕或投影仪,保证现场学生的观看效果。

第二步,打开PPT,开启雨课堂授课,远程端学生进入雨课堂。

第三步,开启直播:打开摄像头、开启桌面录频,打开直播小窗,保证远程端学生实时看到老师现场的讲授画面,同时看到PPT讲授内容。(需要黑板讲解可以用雨课堂板书功能替代,同时保证现场和远程的学生清晰地看到。)

此场景也可以采用腾讯会议或其他平台直播,但有几点缺陷:第一,腾讯会议没有回放功能,录频后回看比较麻烦。第二,直播的清晰度不如雨课堂。

授课场景二:讨论

第一步,退出雨课堂,关闭现场的大屏幕。教师用移动电脑连接全向麦克风。(收音范围现场8米很清晰)

第二步,教师发起腾讯会议,开启摄像头。

第三步,远程端学生进入腾讯会议,开启摄像头。

第四步,可以外接摄像头,方便现场师生与远程端学生互相可以清晰地看到、听到。

授课场景三:现场示范与实践

第一步,教师发起腾讯会议。

第二步,远程端学生进入腾讯会议。启用录频功能。

第三步,教师开启外接高清摄像头,用拍摄支架固定,直播演示过程。摄像头具备聚焦功能,可保证远程的学生观看到细节。远程端学生录频后可以回放学习。

附:视频中的直播设备

Landcar 1080P高清直播摄像头

INNOTRIK 音络AUCTOPUS I-15 视频会议全向麦克风

注:只要性能指标不低于上述设备,均可实现视频中的功能

艺术史论系融合教学案例:《中国工艺美学》课程

授课教师:

郭秋惠,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中国工艺美学》是艺术史论系本科三年级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学的学科背景、基本特征、思想渊源和历史纵述。课程3学分、48学时,秋季学期1至6周的周一、周三上午上课。为了适应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郭秋惠参加了大学融合式教学的培训和学院统一部署的教学设备测试。本门课程主要以教师讲述和课堂讨论为主。郭秋惠老师通过教室实地测试,选择适合艺术史论专业的融合教学方式:教师自带笔记本电脑并联网,课件通过腾讯会议共享屏幕给未能返校的留学生,同时连接教室的大电视和学院统一购买的全向麦克风。

艺术史论系融合教学场景

购买成册书籍扫描仪,为学生扫描课程延伸阅读图书资料

老师和返校的16名学生按照课表在教室上课,学生观看大电视中图文并茂的课件;未返校的1名留学生观看师生二人的腾讯会议共享屏幕。如果有黑板板书,教师打开腾讯会议视频,使留学生可以看到板书。老师讲述时,用电脑自带的音频,线上的学生听课效果更好;师生讨论时,用全向麦克风进行收音,可以将教室中师生和线上学生的讨论更好地传递。

提前组建微信群,作为融合式教学辅助

郭秋惠老师参考春季学期线上教学的经验,提前组建课程微信群,分享教学进度表电子版,提醒学生关注图书馆主要教材的电子图书,并和学生交流融合教学方式。课后,在微信课程群及私信进行师生交流和教学资料分享。为了更好地分享教学史料,郭秋惠老师还专门购置了成册书籍扫描仪,为学生扫描、分享没有电子资源或无法借阅的史料,受到学生的好评。

信息艺术设计系融合教学案例:《创意思维》课程

授课教师:

鲁晓波,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院长、教授

师丹青, 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创意思维》课程将“创意设计”和“创意编程”两者相结合,通过初步程序语言的学习,训练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在“艺术创意”和“技术边界”之间找到平衡。在融合式教学中,提前要求在线学生安装编程运行环境,保证和其他同学同步“触电”编程。

信息系融合教学:同步“触电”编程

作为授课老师之一,师丹青老师介绍了本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状况。班上有两位同学是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课,利用网络参与到课堂中。课程包含一半的实践环节,需要同学们动手编程。有了春季学期线上教学的经验,加之本学期《创意思维》线上操作较多,师老师表示,融合式教学开展并不困难,本学期学院特意准备的全向麦克风设备,也更利于线上线下共同讨论的开展。

师老师认为“一个都不能少”是融合式教学的核心,他提到 “心中要时刻有根弦,要照顾到线上的同学”,“在中后期给学生分组也要注意线上同学的参与感的加强”,目标是“都别掉队”。

师老师说,目前的课堂效果“还挺好”,但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几周线上同学在上课时可能会出现的“疲累”现象以及后续分组时同学们如何协调及合作等问题的解决办法。

融合式教学还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第一堂课是讲座课,有学院其他专业的同学通过线上的方式来旁听,扩大了课程的受众范围。

对同学们在融合式教学之下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和要提升的能力,师老师表达了强烈的信心,并期待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防疫措施到位是融合式教学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美术学院为所有上课教室和实验室配备了一次性口罩、免洗洗手液和酒精棉片

资料提供:教务办、闫辉

郭秋惠、师丹青

采访撰稿:张鹏飞

© 2024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

100084

© 2024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