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为了探讨传统手工技艺充分显现当代价值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促进传统印染织绣与服装文化的创新发展与活态传承,“薪技艺”国际青年学术论坛·印染织绣专场于12月27日下午1点30分在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A区多功能厅成功举行。
论坛在“薪技艺”的“传统工艺学术精神薪火相传”的宗旨指引下,以“后顾前瞻”为主题,具有完全不同学科背景的来自中、英、日三国的专家,从历史、未来、社会、材质、文化等多个维度分享了他们的思考与实践成果,通过学科的交叉来构建这个后顾前瞻、薪火相传的传承体系。
论坛特邀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艺术史论系教授、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张敢担任学术主持,清华大学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书记张宝华教授为论坛致辞,众多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的同仁以及清华美院师生参会。
研讨现场
论坛演讲
山崎和树(日)
学术博士,草木染色专家,
草木染研究所柿生工房(草木工房)主持
演讲主题《日本伝統染色技法-10世纪日本平安時代染色》
翻译:周悦蓮
“延喜式”编纂于日本延喜5年(905年),其中“延喜式十四卷”的“缝殿寮杂染用度”一页显示色名和染色材料用量,是有助于推测古代染色技法的贵重资料。对于“缝殿寮杂染用度”中记载的以下九种染色材料色名,在古代织物研究专家中岛洋一先生的助力下,我们以再现延喜式颜色为目标进行了染色试验。染色名称分为深紫、深苏木、黄栌染等九类,其中黄栌染(栌、苏木、酢、灰)为日本天皇服饰色彩。《延喜式》中記載的染料分量与試験对比结果如下:
1、紫染的过程中使用了比推定値多五倍的量,原因推测为材料品質下降、需要研究濒临灭绝物种的的紫草的培植方法。
2、紅花染使用了优质的国产紅花但也超出了推定値量3倍,需要在抽取赤色素与染色法上继续做功课(麦子皮的作用目前不清楚)。
3、山茶花染在染料品質上受到影響(近年的染料缺少红色)。有必要调查培植情况。
4、茜染、黄支子、黄櫨染几乎与记载同量染出了满意的色彩,同时与正仓院藏品的色彩极其相似,也证明了此次进行的染色法自古就有被使用。
5、关于蓝染技法、证明了同样技法在10世紀时也被使用的可能性。
6、染色試料的測色过程显示了各染料色彩的特征,并且比较k/s値的可視分光分析法,获得了紫、茜、苏木、紅花、黄柏、蓝、青茅、支子的染料同等必要的资料。
姚惠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演讲主题:《当代苏绣传承与创新》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苏绣传统针法有齐针、正抢针、反抢针、平套针、散套针等五十多种,我历时十年探索研究创造“简针绣”技法,融中国传统线描与西方素描技法为一体,以最少的针法、最素的线色、最精的线条构成了当代苏绣的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
在《骷髅幻戏图》的创作中运用50多种传统针法进行矛盾与冲突的构成,并一反传统运针方式,不同部位绣以不同针法,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相互扭曲,画面局部的不和谐达成总体和谐的视觉效果,构建全新的刺绣语言表现形式,并赋予其当代的审美内涵。《骷髅幻戏图》参加了“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是中国当代刺绣第一次进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顶级艺术大展,也是中国刺绣在和当代艺术的融合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标志。以苏绣重新演绎经典作品,决不是忠于原画的简单复制,而是用传统的刺绣语言来讲新的故事,赋予传统刺绣语言以“新的语义”,使之能与时俱进,以此拓展苏绣的表现场域,提升苏绣的审美品质,呈现出当代全新的苏绣样貌。
张宝华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会理事
演讲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纺织艺术设计中的转化》
在当今信息资讯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艺术设计呈现多学科交叉相融的趋势,应用领域不断延展。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文化“间距”越来越小,个性“间距”显得更加重要,而“间距”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创作和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是智慧的、流动的、活态的,增强将中国传统文化活化走进现代生活的意识。中华文化为魂,现代技艺为形,古韵新奏。同时将手工性向艺术性转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走精益求精、精工细作之路,发挥工艺特色。在现代设计中追求精致与完美的工匠精神,从匠心转向设计。从传统与现代之间、东方与西方之间、本元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中找出创作的结合点,以现代审美为骨,中式格调为韵,力求把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与现代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传统记录过去,设计预测未来。传统的审美理念结合时代的发展转化为新的知识,这种新知识的转化会呈现新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特色。
凯瑟琳·多莫尔(Catherine Dormor、英)
纤维艺术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博士项目主任、批判与历史学主任
演讲主题:《关于织物的思考:跨领域的纺织实践》
翻译:李凌
经纬纱相交,针与线相接,纺织品以这种原始的形态将语言、社会、文化链接在一起。人们没有刻意关注,似乎就是父权制度下社会中赋予女性的一种手工艺技能。在这里我提出了以更高视角的思想方法去进行纺织在人类建立共同体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小到两个人的社会,大到整个国家。当纬线从经线中穿过,再从一边折回时,布边就形成了。布边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制造布匹,而是纺织机和紧密结合的经纬纱线之间形成的一种安全机制。因此,布边成为了编织结构中不断向中心去纺织布匹的起点,中心与边缘便形成了一种来往互惠的关系。这种纺织实践的模型在人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纺织布为共同实践和社区建设提供了典型思路。建立社区不是艺术实践的保留,但艺术与艺术创作可以共同反映并丰富它们的形成方式。扭曲的纤维想要缠结,并且确实需要缠结以形成线,这是对社区的隐喻。经纱、纬纱和布边之间形成的张力场是海德为他人斟酒的现实化例子,将彼此所需的东西给予对方,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社区也因此建立。纺织被视为一种具有社会活力、沟通能力的存在,其对纺织实践如何参与及影响我们居住的方式——社区提出了丰富的探索。今天探讨了纺织实践的这种潜力以及其工艺遗产,进而与地域概念相联系。
原博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
演讲主题:《与纸对话》
纸是书写、绘画、包装、印刷的便利载体,造纸术为知识的传播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奠定了必要的物质载体和技术途径,极大地促进了思想与学术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更在技术的传播中融入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创造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当今手工纸面临以下困境包括:机制纸的冲击、手工纸技艺传承难、产品创新不足等。手工纸产品的深入挖掘要靠对生活需求的把握,如何创造需求,如何以创意设计回应这种需求,是手工纸的突破口。我们以中国传统手工纸文化研究为入口,以技艺传承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研发为呈现载体。以纸为媒,联结古今,面向当下人们的文化和物质生活,创造有文化内涵和工艺品质的手工纸作品,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人的纸文化载体;以纸为媒,联结世界,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手工造纸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将中国优良的手工纸产品和研创成果展示给世界。
王雷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
演讲主题:《材料的属性——服装艺术语言中的有效表达》
通过对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的解读,展开从物理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个层次对艺术创作的真、善、美的思考。材料在艺术创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针对性地选择材料的属性。在作品《手织手纸》中,对卫生纸的运用让材料的物理属性得到了“智慧”性的发挥,旧书纸和旧报纸这两种材料的介入,也给日后的作品增加了更多的社会属性,让作品拓展了更大的思考空间。材料与技术,形式与观念在作品中反复交叉。在作品《文化中国-大明》中,《辞海》与龙袍的权利交叉,纸的脆弱与权利的至高无上,新形式与旧书壳“金蝉脱壳”的呼应,龙袍原有尺寸的不符合,也能突显了作品材料的限定性与权利的限定性。《文锦中华2018》的作品使用了一年的报纸,作品可以是物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也可以是这一年时间的载体。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融为一起,随着时间的洗涤,作者“一针一线”刺指痛腕的表达,这一年的材料没有哪一块花纹是特殊的,没有哪一块色彩是抢眼的,所有的元素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协调,所有的一切全都融为了2018年具有文化属性的一片中华“织锦”图。
研讨
杨建军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染服系副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这次的主题“后顾前瞻”特别好,我们的专业就是一边连接着过去,一边面对着未来。在我们的专业体系里,工艺侧重制作技术,设计强调创新思维,工艺是设计的体现方式和实现手段,设计是工艺的表现结果和价值显现,工艺与设计同脉共生、相互依存。设计师不仅要重视工艺实践,还要实现符合现代流行趋势及社会生活需求的创新艺术设计,要做兼具科技含量、文化意义、实用价值和审美功能的实质性、可行性工艺探讨与设计研究。
今天我们请到的山崎和树先生,他的家族在日本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草木染研究,不仅沿用着传统的天然染色方法,还致力于复原已经失传的染色方法并向民众推广。从中也可得见日本对传统工艺从业者的保护与尊崇,这也促进了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和措施对于我们思考传统染织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悦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染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哥本哈根皮草实验室主任
大概在2015年2016年,我开始接触一些非遗技艺,并且把纺染织绣一些技艺运用到我的服装成衣的设计当中。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在生活当中真正地使用这些传统技艺。传承首先是走进现代生活,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能够喜欢它并使用它,所以“时代性”特别重要,一百年前的技艺到了当代在我们手里进行再创造,一百年后的人能够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这个技艺的一些想法、一些创新,这就是传承的核心。
我现在做一些材料方面的研究,以苎麻为例,众所周知苎麻很硬,于是很多人思考怎么把它变得像毛一样软、像丝一样光泽。但实际上任何一个材料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反之思考,麻如果不硬也就不是麻了,我们思考的应该是如何能够让它在日常中被大家使用,就要通过每个人对它的穿着,使它具有每个人的独特之处,这其实是一种情感的传承——这才是未来的、真正的文化传承的独特载体。
张婷婷
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女性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
时装艺术国际同盟常务理事
这次参展的作品是《卷香丝语之千里江山》系列中的一套,这个系列是致敬北宋才子王希孟唯一的传世长卷《千里江山图》而作,作品以时装艺术为载体,以书画日本绢为主要材质,采用古制玉别子作为闭合方式,以火焰刻画山川的轮廓,以传统刺绣手法中的打籽绣营造青绿山水,在层层叠叠的丝语中,表达对书卷丹青的无限缅怀以及对时装艺术新的视觉演绎。《卷香丝语之〈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灵感来源于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是对绢丝材质的不断探索,用酥油火点燃檀香香火描绘而成。时装艺术其目的不仅仅在设计服装,而是在讲一个故事,尽管服装很重要,但它仅仅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时装艺术赋予了我们一种创作的态度,像艺术家一样去设计,同时像设计师一样去创作,所有的创造都是再创作的过程,是对相同事物进行不同的一种表达方式。
阿宽
北京现代舞团驻团设计师
2016年G20高峰论坛文艺演出服装设计师
当我们接触到各个少数民族的服装时,最初的印象是华丽夸张的装饰效果,但每个民族最淳朴最原始的东西才是真正最打动人的。据研究民族服饰的专家介绍,在众多瑶族支系中,广西的一个支系服装的装饰习惯一直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它的花边是一层一层的,据说是去世一位亲人就会裁一些花边加在自己的衣服上以示纪念,这种血脉传承的感觉让我特别感动,当服装上有了血脉传承的时候它就不单单是一个物质了。艺术设计工作者给自己取的名字叫做“自然的搬运工”,因为我们割舍不掉跟自然的关系。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做任何一件设计最初的新鲜与热情是会逐渐消退的,我们需要挖掘的是文化更本真的内容。
吴波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染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家联盟主任委员
在一些瑶族服装中,传承给下一代的时候都会留一个关键部分故意不做完,将来后辈的人看见这件衣服的时候能看到里面做了哪些工作,这是以善意的方式把先辈的东西去“后顾”,再以“前瞻”的方式表达出去。在此次展览当中,我的作品是《囍的n次方》,作品名字来源于另外一位作者朱小珊老师,在她为女儿、侄女做红色婚礼服的过程当中剩下了很多红色的边角余料,这些边角余料无法再做大面积的服装,所以我们把它拼成了一个“囍”字,以这种虚实相通的关系,对古人百衲衣、水田衣的构成形式进行传承。这也是我们一种新的带有时代性标志的东西,将具有前瞻性的东西以我们传统的工艺表达方式来传达出来。
张敢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艺术史论系教授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
印染织绣与服装都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每个人都去接触它、使用它才会更加有意义。清华美院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学在目前还比较领先,但是也一定需要居安思危。因为我们在过去还存在一些优势,但现在已经不同了。目前,包括信息来源在内的所有资源的获取都是平等的,在互联网已经普遍使用的条件下,清华美院要保持我们思维的前瞻性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就需要各专业老师之间不断的交流、碰撞,一定不能陷在自己的专业里面固步自封。今天嘉宾的来源比较多元,比如原博老师并不是做染织服装的,王雷老师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青年艺术家,来自不同专业的嘉宾进行的碰撞使这次研讨会非常有成效,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同时也希望薪技艺这个青年论坛能够一直做下去,希望在青年们的不断努力下学术氛围越来越好!
嘉宾合影
主办单位: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
承办单位: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支持机构:
国家艺术基金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图、文:项目组)